2022年3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時指出,森林是水庫、錢庫、糧庫,現在應該再加上一個“碳庫”。森林“四庫”這一科學論斷形象概括了森林的多元功能與多重價值,生動闡明了森林在國家生態安全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中的基礎性、戰略性地位與作用,也為實現林草事業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
在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森林“四庫”重要論述一周年之際,國家林草局科技司、中國農村技術開發中心、中國林科院、中國林學會和林草碳匯研究院在北京聯合舉辦森林“四庫”學術活動,就森林“四庫”的實現路徑進行深入研討交流。今天,《中國綠色時報》摘要刊發部分與會專家觀點。
森林是“水庫”
森林植被與水資源的協同調控
北京林業大學教授 余新曉
森林的“水庫”作用主要體現在其具有涵養水源、保持水土、削峰補枯、凈化水質等功能。我們要明晰森林植被的生態水文效應,探究森林“水庫”的內在本質,進行森林植被與水資源協同調控,以有效釋放森林“水庫”的諸多效益。
通過分析森林植被對降水、蒸散、徑流、陸地水儲量、水質的影響,可以發現森林植被對水文過程影響的復雜性,在不同空間尺度、不同時間尺度和不同區域存在很大的差異,這對明晰森林植被對水資源的調控作用帶來了巨大的挑戰。雖然目前的很多研究已經取得了諸多成果,但是還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來完整認識不同時空下森林植被的生態水文效應及其相互作用,從而為森林植被與水資源的協同調控提供理論基礎。
合理的森林覆蓋率、森林植被類型、林分結構、空間格局、造林技術,是森林植被與水資源協同調控的關鍵,在造林實踐中要綜合考慮。在新形勢下,要以多功能森林經營為導向,充分釋放森林“水庫”的多重效益,同時統籌考慮“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通過森林“水庫”聯動生命共同體成為“四庫”,甚至“多庫”。
森林水文作用與多功能優化調控
中國林科院森環森保所研究員 王彥輝
為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我國須提升森林穩定性和多功能性,緩解造林成活率低、林分生長不良、整體功能低下、河川徑流減少危及供水安全等問題。
在確定黃土區流域合理森林覆蓋率時,即回答“造多少”問題,可借助有關統計關系及水文模型,增加考慮年降水量與產流量的限制;在確定流域內森林合理分布范圍時,即回答“在哪造”問題,可借助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或區域植被承載力計算系統,考慮立地類型的產流差別及造林響應;對林分管理,應先確定立地分類和多種功能重要性排序,回答“為啥造”問題,再調查現有林分結構,診斷與理想森林的差別后編制管理計劃,解答“如何管”問題;在確定多功能水源林理想結構時,可應用一般化的“3×0.7+X”模式(郁閉度0.7左右,地表覆蓋度0.7以上,林木高徑比0.7m/cm以下,X為其他要求),或在保證林分穩定的前提下權衡多種功能的林分結構需求,確定不同立地和林齡時的合理密度,回答“如何造”問題。
應用上述先進實用技術,可科學設計和合理調節森林的數量、質量、分布格局,實現森林多功能優化利用,更好地支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開展國家和區域尺度的聯網研究
中國林科院森環森保所研究員 孫鵬森
森林植被對陸地水資源的分配起著關鍵作用,而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干擾,導致植被與水的關系趨于復雜化。當前雖積累了大量的研究案例,但由于地域差別、對水源涵養功能的認識不統一等問題,導致植被與水的研究仍在低水平重復,各地區孤立進行,難以比較,無法對國家和區域生態建設提供有效支撐。
解決這一問題的途徑,在于進行國家和區域尺度的聯網研究,即充分發揮“國家陸地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站網”和“國家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網絡”中有關水文基礎設施的作用。首先,由于各臺站在建設布局上代表了我國典型的生態系統和地域特色,有利于解決植被與水的地域差別問題;其次,網絡中現存大量的測流堰、對比流域等基礎設施是中觀尺度的成熟水文研究方法,研究結果無須尺度轉換,可靠性高;再次,這些水文設施可以與林地水平的實驗和示范很好地結合,有利于解決當地生態建設中的技術模式和景觀配置問題。
因此,應當聯合各部門,摸清當前國家各類臺站網絡中的水文基礎設施的總體數量、運行情況,現有觀測標準的執行、數據質量和數據積累情況,在此基礎上制定統一的指標進行數據整編并開展聯網研究,提高這些水文設施服務于區域植被建設與水資源規劃的水平。
森林是“錢庫”
實現林下經濟高質量發展
中國林學會副理事長、研究員 陳幸良
林下經濟是一種能夠兼顧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發展模式,也是一種有效發揮森林“四庫”功能的經營模式。
林下經濟作為“錢庫”對促進鄉村振興有突出作用,作為“水庫”通過農林復合模式能增強水土保持能力,作為“糧庫”能夠提供綠色安全的森林食品,作為“碳庫”對儲藏和固定碳有巨大潛力。
中國林學會綜合眾多研究成果,對林下經濟做了學術定義,即依托森林、林地及其生態環境,遵循可持續經營原則,以開展復合經營為主要特征的生態友好型經濟,包括林下種植、林下養殖、相關產品采集加工、森林景觀利用等。
林下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把理念、方法、技術融合起來,突出綠色化、特色化,實現從數量增長向質量提升的轉變。
建設綠色健康可持續的森林生態經濟體系,要通過森林生態系統經營、多功能經營、近自然經營、全周期經營,特別是對微地形的設計,把林下經濟的多種資源跟森林進行搭配,可以實現全周期、全要素、階段化的產出。比如以大喬木為主體的灌草結合系統,良好的固氮循環系統,林下林上主導微生物的良性系統,以及鳥類、昆蟲、動物的野生動物生態系統。把限制因子考慮在內,就一定能夠實現森林草原和林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科技賦能林產工業低碳發展
中國林科院林化所研究員 劉軍利
林業產業是規模極大的綠色經濟體,對推進林業現代化建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力發展林業產業是踐行“兩山”理念、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亦是森林“錢庫”的具體體現。以木材資源、非木質林產資源等可再生生物質碳資源高效轉化及循環利用為主體的林產工業,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目前,林產品日益增長的需求量與林業資源短缺的矛盾不斷加劇,無醛人造板、天然綠色森林食品等林產品供不應求。林產工業面臨著由利用天然林為主向利用人工林為主轉變、由木材資源向非木質資源轉變、由單一擴大生產規模向安全生產與節能降耗并舉轉變。
創新是推進林產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源動力。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重塑資源供給—精深加工—市場一體化的內循環產業鏈,推動國內大循環,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構建林產資源加工利用產業的科技創新體系,持之以恒開展“源創新”基礎性研究,突破制約產業發展的瓶頸技術,加快成熟適用技術的示范推廣應用;瞄準未來產業和新業態的變革方向,聚焦新興特色產業,打造產業集群,彰顯區域特色,引領未來林產工業發展;加強先進制造與人工智能技術深度交叉融合,全產業鏈智能化改造林產工業,提高勞動效率;補齊傳統木材加工、林產化工產業短板,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傳統產業的深度融合,對林產工業進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鏈條改造;打造以生物質熱電碳聯產為核心的能動供給模式,率先實現零碳工廠、園區。
森林是“糧庫”
樹立大食物觀,向森林糧庫要食物
浙江農林大學副校長、教授 吳家勝
我國是多山國家,有34.65億畝森林,是天然的大糧庫,可提供高品質的“森林碳水”“森林蛋白”和“森林脂肪”,是主糧作物的重要補充。此外,森林植物含有豐富的次生代謝產物和營養功能成分,開發應用潛力巨大。建設森林糧庫對落實大食物觀、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從結構看,森林糧庫主要可分六類:棗、柿、香榧等木本糧食,油茶、核桃等木本油料,蘋果、柑橘等森林水果,菌類、竹筍等森林蔬菜,杜仲、枸杞等森林藥材和茶、花椒等森林飲料、香料。從產量看,森林糧庫在糧食總量中占比小,發展空間巨大。
我國初步形成了特色鮮明、功能齊全、效益良好的經濟林產業格局,但森林糧庫開發利用仍存缺乏發展規劃、資源挖掘利用不足、品種選育滯后、低產低效林面積大、特色功能成分不清、欠缺高值化產品、全產業鏈技術裝備落后、基礎研究薄弱、跨界融合不夠等諸多問題。
建議一是加快推進產業布局,按照因地制宜、適地適樹原則,科學確定產業種類、發展定位。二是強化政策資金保障。出臺森林糧食優惠政策,設立重大專項科研項目,建立森林糧食產業聯盟,組織多方力量參與產業發展。三是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攻克特色森林食物精準育種、生態栽培、精深加工等基礎科學問題和“卡脖子”技術。四是推進產學合作共贏,圍繞森林糧庫,構建“政產學研命運共同體”。五是加大宣傳推廣力度,提高公眾對森林糧食的認知度和認可度。六是推進跨界合作和國際交流,實現資源共享、知識交流和技術轉化,推動森林糧食科學研究和產業發展。
讓百姓“油瓶子”裝滿中國好油
中國林科院林業所研究員 裴東
食用植物油安全是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我國的“油瓶子”安全自給率偏低。保障“油瓶子”基本安全,增加油料產能是關鍵。
當前我國耕地保護形勢依然嚴峻,而宜林荒山荒地尚有數億畝。因此,大力發展木本油料產業,實現“藏油于林”,是破局的方法之一。
以核桃油產業為例,近年來其市場規模不斷上升,但存在生產成本高、產品布局窄、龍頭企業少等問題。為確保核桃油產業的高質量發展,讓“油瓶子”拎得更穩,在政策層面,除了從全產業鏈角度制定政策外,還需完善國內核桃油價格保護措施;在企業層面,著力打造龍頭企業,積極打開市場;在科研層面,一是要選育油用型品種并形成與之配套的鑒定評價技術體系,二是要構建油用核桃智慧高效綠色生產技術體系,控制病蟲害對生產的影響,三是建立核桃油氧化控制與質量安全檢測技術,進一步篩選抗氧化油用品種。
在長期的政策支持下,我國木本油料種植面積已達2.46億畝,年產食用油約104萬噸,占國產植物食用油生產總量的8.5%,增長潛力巨大。木本油料的科技支撐應以“優質”育種為核心,“宜機化”栽培為導向,為我國“油瓶子”安全提供科學保障。
森林是“碳庫”
構建陸地生態系統碳匯可持續管理系統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 樸世龍
目前全球陸地碳循環有兩個關鍵科學問題,一是碳源/匯分布在哪兒,二是碳源/匯時間變化以及驅動機制。
由于陸地空間特異性太大,陸地生態系統碳匯分布只能通過間接的方式估算。目前區域尺度上碳匯估算方法有很多種,包含地面調查和清查、碳通量觀測、大氣反演模型、遙感技術、碳循環過程模型等方法,但各有優缺點,需將多種方法綜合考量。
通過比較全球不同區域碳平衡,理解區域尺度上碳循環過程,將區域碳排放與吸收量和全球大氣二氧化碳濃度變化聯系起來,可幫助政府制定碳補償或減緩政策。
碳源/匯的驅動機制,與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全球氣候變暖、大氣氮沉降和氣溶膠等因素的變化有關。而通過預測碳源/匯的時間變化情況會發現,當大氣二氧化碳濃度達到峰值時,二氧化碳含量保持不變,生態系統碳匯的自然驅動力將消失,碳中和能力將不斷下降?,F階段大規模植樹造林確實對我國碳匯起到重要作用,而隨著整體林齡增加等原因,碳匯能力也會逐步下降。
所以,什么時候造林、在哪里植樹造林,都需要進行綜合區劃。當前,亟須構建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匯可持續管理系統,把“多數據、多過程、多尺度、多方法”相融合,構建“天-空-地”一體化的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收支計量體系,為實現碳中和目標提供科學依據。
解析土壤碳庫來源 助力森林碳增匯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 馮曉娟
土壤是森林碳庫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全球變化背景下森林經營管理中儲量變化最不明確的部分。解析森林土壤碳庫的來源和組成特征,有助于明確和預測森林土壤碳庫的未來變化趨勢。
土壤碳庫積累是初級生產者植物和加工者微生物之間博弈的結果。不同生態系統中,植物提供的原材料(光合作用產物)和微生物加工產品(微生物殘體)對土壤碳封存的貢獻存在差異。在溫度較低的北方森林中,凋落物不易降解,容易積累,并主導土壤碳庫積累,對這一類森林土壤碳庫的管理應加強植物凋落物的保存。而在水熱條件較好的南方森林中,微生物加工過程強烈,微生物殘體對土壤碳庫的貢獻較高。要通過調控土壤養分供給等方式,提高微生物對植物原材料的加工效能,增加土壤碳封存。
因此,森林土壤碳庫的保護和增匯措施需要考慮土壤碳庫的來源和組成特征。
重塑我國森林碳匯的增長曲線
中國林科院森環森保所研究員 朱建華
鞏固和提升森林碳匯,是實現國家“碳中和”目標的重要技術路徑和戰略選擇,將為抵消不可避免的排放起到壓艙石的作用。近20年,我國森林碳匯呈增長趨勢,其中森林面積擴增貢獻了近50%。但我們仍然要繼續行動,使森林碳匯增長與碳排放量下降同步,發揮森林碳匯的“碳中和”作用。
首先是充分挖掘造林綠化空間、增加森林面積。我國現有各類宜林地數億畝,最大森林覆蓋率可達28%。但如果從現在開始造林,這些新造林的碳匯能力將于2050年左右達到最高后逐步下降。因此必須科學布局造林時間和空間,使新增的森林在2060年前后發揮最大的碳匯作用。
其次需要技術創新等,提升森林凈生長量,使每個空間單元的森林逐步提高并維持年凈生長量,逐漸增加森林碳匯,并在2060年前后實現動態穩定,適應碳中和目標的需求。
最后,木產品碳庫可以為森林碳匯提供安全的擴容空間。森林成熟穩定后,其固碳與排放過程基本平衡,但要科學利用,為新的森林生長和固碳騰出空間。同時,通過加強木產品的回收利用、延長木產品使用壽命,可以延長木產品中的碳儲存時間??茖W利用還可以有效調節森林結構與穩定性,降低氣候災害等風險,減少因災害導致的森林碳排放。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